2016年7月30日 星期六

可見光與紅外線光
紅外線攝影、紅外線夜景、紅外線人像、紅外線後製、紅外線後製教學、紅外線、IR、Infrared、Infrared Photography、迪卡的紅外線世界、NKIR紅外線改機工坊

可見光與紅外線之的分野,沒有一定的說法。
不同出處分界不同,一般來說700nm~780nm 算是個過渡地帶。
一般人眼可感知到700nm,有些人可
感知到780nm。
可見光與紫外線的分野比較一致,以400nm為分界。


可見光



可見光(Visible light

電磁波譜中人眼可以看見(感受得到)的部分。這個範圍中電磁輻射被稱為可見光,或簡單的稱為光。人眼可以感受到的波長範圍一般是落在390  700nm。對應於這些波長的頻率範圍在430–790 THz。但有一些人能夠感知到波長大約在380780nm之間的電磁波。正常視力的人眼對波長約為555nm的電磁波最為敏感,這種電磁波處於光學頻譜的綠光區域。

顏色
頻率
波長
紫色
668–789 THz
380–450 nm
靛色
631–668 THz
450–475 nm
藍色
606–630 THz
476–495 nm
綠色
526–606 THz
495–570 nm
黃色
508–526 THz
570–590 nm
橙色
484–508 THz
590–620 nm
紅色
400–484 THz
620–750 nm












紅外線


紅外線Infrared)是波長介乎微波與可見光之間的電磁波,其波長在760奈米(nm)至1毫米(mm)之間,是波長比紅光長的非可見光。覆蓋室溫下物體所發出的熱輻射的波段。其穿透雲霧能力比可見光強,又俗稱紅外光,它在通訊、探測、醫療、軍事等方面有廣泛的用途。

物體通常會輻射出跨越不同波長的紅外線,但是偵測器的設計通常只能接收感到興趣的特定頻譜寬度以內的輻射。結果是,紅外線通常會被區分成不同波長的較小區段。

國際照明委員會(CIE
紅外線-A
紅外線-B
紅外線-C
700~2000
3000~5000
8000~14000
ISO 20473分類
近紅外線 NIR
中紅外線 MIR
遠紅外線 FIR
780~3000
3000~50000
50000~1000000
天文學分類
近紅外線 NIR
中紅外線 MIR
遠紅外線 FIR
700~5000
5000~40000
40000~350000
感測器回應分類
近紅外線 NIR
中紅外線 MIR
遠紅外線 FIR
700~2000
3000~5000
8000~14000




紫外線

紫外線Ultraviolet或簡稱UV)是波長可見光短,但比X射線長的電磁輻射,波長範圍在10奈米(nm)至400奈米(nm)。
日常生活中的分類

近紫外線(UVA)
波紫外線A光,波長介於315~400奈米(nm)。
可穿透雲層、玻璃進入室內及車內,可穿透至皮膚真皮層,會造成曬黑,也是皮膚老化、出現皺紋及皮膚癌的主因。UVA可再細分為UVA-2(320~340nm)與UVA-1(340~400nm)

UVA-1穿透力最強,可達真皮層使皮膚曬黑,對皮膚的傷害性最大,但也是對它最容易忽視的,特別在非夏季時UVA-1強度雖然較弱,但仍然存在,會因為長時間累積的量,造成皮膚傷害。特別是皮膚老化鬆馳、皺紋、失去彈性、黑色素沉澱…

UVA-2則與UVB同樣可到達皮膚表皮,它會引起皮膚曬傷、變紅發痛、日光性角化症(老人斑)、失去透明感。

中紫外線(UVB):中波紫外線B光,波長介於280~315奈米(nm)
會被平流層的臭氧所吸收,會引起曬傷及皮膚紅、腫、熱及痛,嚴重者還會起水泡或脫皮(類似燒燙傷之症狀)

遠紫外線(UVC):短波紫外線C光,波長介於100~280奈米(nm)
波長更短、更危險,可被臭氧層所阻隔不會到達地球表面,較不會侵害人體肌膚。







本文章內容出自:NKIR紅外線改機工坊 (可見光與紅外線)



紅外線攝影、紅外線夜景、紅外線人像、、紅外線後製、紅外線後製教學、紅外線、IR、Infrared、Infrared Photography、迪卡的紅外世界、NKIR紅外線改機工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